到過上海世博園“上汽-通用汽車館”的人們,一定會對科幻大片《2030》記憶猶新。在片中,車輛在智能交通網絡的指揮下迅速而有序地穿梭,即便是盲人也能自如地駕駛;在網絡管控下,都市繁忙的交通系統內,交通事故率為零;每一輛汽車都具有感知能力,隨時隨地能夠獲得信息,并進而做出關于交通出行的明智決定。
其實不用到2030年,關于智能汽車的許多成果目前已經走出實驗室,實際應用到生活中。而汽車智能化的實現過程本身也是一步步升級的,最初多半是基于安全應用,美國通用公司是這方面的開創者,豐田和寶馬亦步亦趨;然后增加了一些如導航、舒適性等服務功能,IT巨頭逐漸切入這一市場;接著又逐漸融合了一些娛樂和各種網絡服務,“車聯網”體系漸漸初具雛形。如今,從豐田到寶馬,從谷歌、蘋果到華為,乃至眾多不知名的小公司,都在為科幻場景的早日到來而努力著。
安全第一
美國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因而在汽車智能化應用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早在1996年9月,通用開發出的OnStar系統就有了首位用戶,目前其注冊用戶已達數百萬人。
OnStar并非簡單的車載電話,而是一套以汽車本身的安全、保障為首要服務目的的系統。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內嵌在車內的各項傳感器取得車輛信息,通過CDMA移動通信網絡與服務中心進行自動化交流。目前,OnStar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第八代,實現了包括數字碰撞信號、車載免提呼叫、按需診斷篩選、情境信息認知、無間斷數字虛擬現實技術、緊急援助和逐向道路導航、應急反應數據利用、電郵月度診斷、危機時刻路線選擇、多種嵌入式語言等技術。在底特律,一位當地人曾經告訴《新商務周刊》記者:“OnStar在美國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同微軟或者索尼相比。”在國內,這一系統則主要應用于高端的凱迪拉克汽車。
而在豐田的新款雷克薩斯LS車型中,也有一套碰撞預判系統(Advanced Pre-Collision System , 簡稱APCS)。如果前方行駛道路突然出現行人,這個系統就會以鳴笛或閃燈提醒駕駛者;如果前方出現障礙或者行人無法避讓,那么這個系統會自動強制剎車,并加大汽車的轉向器速比,便利駕駛者做出正確的應對反應。倘若駕駛者未能做出反應,那么雷克薩斯汽車就會自動剎車減速,若時速不超過24英里(約合38公里)的話甚至會自動停車。
自動停車也是各家汽車廠商新技術研發重點。在寶馬汽車中,除了傳統的通過攝像頭顯現汽車后部影像,新的智能自動停車技術還在汽車四周裝上了更多傳感器,像雷達一樣發送和接受信號,幫助汽車檢測到停車位,通過判斷各個角度的距離來自動停車入位。可以說,這些系統的加入和完善,已經使最新車型的安全性大大提升。
硅谷的革新
然而,安全保障功能只能說是自動駕駛的雛形。在谷歌和蘋果等IT巨頭加入戰團后,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開始露出了脫胎換骨的跡象。
由于蘋果、谷歌與微軟等主要智能手機都已經有了語音操作功能,汽車廠商只要與手機平臺進行合作,就可以完美實現用戶從手機到汽車的語音操控過程,自動駕駛在平臺方面的障礙已經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在國產乘用車中,超過30%的品牌車型已經配備不同性能的汽車移動網絡應用平臺,實現了通過蘋果或安卓系統手機終端遙控開/關鎖、開啟空調、隨時了解到車輛當前位置以及和自己的距離等功能。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則是更上一層樓,同樣是通過諸多傳感器預判周邊環境與路況,操控汽車做出各種實時反應,保證安全行駛。不同之處在于,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傳感器更多,計算終端更為先進,要處理更多的信息,而這種先天優勢是傳統汽車廠商所難以企及的。目前其已經在美國數州獲得了上路測試許可,可能會在未來三到五年里成為道路上常見的交通工具。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正打算在下一代的操作系統iOS 7里面加入更多汽車內的拓展功能,甚至可能正在研發“iCar汽車”。iOS 7支持在汽車內的各種外設延伸,主打iOS地圖、Siri服務。這意味著,蘋果開始針對汽車提供從硬件到軟件完整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根據廠家反饋的資料,在蘋果的設計預期中,可以隨時鏈接像iPhone這樣的設備。通過連接iPhone,自動導入iOS地圖,開啟GPS導航功能。這項革新將會把iOS的應用導入到更多的現代汽車里。相當于內置應用,這與之前大眾iBeetle汽車這種簡單的鏈接第三方應用的方式不一樣。通過iPhone的鏈接,Siri可以直接調用地圖及系統上一切的功能。實際上,去年蘋果已推出“Eyes-Free”服務,用戶可以將 iPhone 與汽車相連接,使用 Siri 來進行導航。
車聯網
其實,把電腦和手機放進汽車里,讓汽車具備一定的自動駕駛能力,只是汽車智能化的起點。下一步,人們會致力于把具有計算功能的硬件裝在整個汽車的中樞神經系統上面,讓其變成有生命的東西,成為一個網絡終端,直到所有的汽車構成一個像互聯網一樣具備無限可能性的“車聯網”。
“車聯網”概念大約興起于兩年前。實際上就是進化版的“智能交通網絡”。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識別技術,可以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也提供綜合服務。
我國在車聯網的發展方面并不落后。在今年2月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移動世界大會上,華為就展出了其車聯網產品,包括前裝車載移動熱點DA6810和汽車在線診斷系統DA3100,以及符合汽車標準的3G、4G通信模塊。據介紹,其穩定性能夠完全滿足移動環境的網絡需要,具有抗惡劣環境能力、抗不穩定供電能力等車載設備必備性能。
除了汽車和通信廠商外,車聯網產業鏈還涵蓋了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芯片廠商、軟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網絡供應商等多個領域。今年4月中旬,由交通運輸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車聯網產業基地正式落戶北京通州。這一基地由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和北京千方科技集團共同建設,將從商用車入手,打造包括汽車電子、芯片、車載終端生產、電子地圖、導航服務、民用北斗、3G通信、金融支付、車輛保險、油品能源、應急救援、物流服務等上下游貫通的車聯網產業鏈。預計到2017年,基地將聚集機構、企業100家左右,總收入300億元人民幣以上。
而三大電信運營商也在積極布局車聯網。中國電信的“InteCare行翼通”目前主要應用在校車上,未來將向物流等領域延伸;中國聯通推出了名為CUTP的車聯網架構,并與寶馬、通用等公司達成合作;中國移動則在山東聯合中國移動物聯網研究院面向私家車和部分行業用戶推出了“行車無憂”智能終端。據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楊景介紹,中移動未來的目標是將車聯網在中國普及率提升到70%?80%。
從智能汽車到“車聯網”,已經問世一百多年的汽車,正處在脫胎換骨的前夜,這也讓“司機”變成一個即將過時的職業。
--- 版權最終歸艾銻無限所有http://www.richjn.cn/ 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文章